关于华雄的出生时间不详,而去世时间就是公元191年。此人在董卓帐下担任都督一职,是一名猛将,但是在各路诸侯联合攻打董卓的时候,孙坚还只不是长沙太守,但他骁勇善战,成为第一个大破董卓军的人,而华雄就在此次战役中被斩杀。而到了演义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之中,就对这段情节有所改变,改成被关羽所杀。
关于华雄的名字后人也有所争议,在《三国志》中,他的名字写成华雄,而在《广韵》里的记载,认为应该是都尉叶雄。针对这个名字,也有很多对此附和,赵幼文在《通志》中曾记载过,他是支持这种说法,而在《资治通鉴音注》中也写出“都尉叶雄”。而到了现在,教授吴金华有了自己的看法,他觉得是因为深受元朝以来小说的影响,才会在宋朝以后,把“叶雄”都改叫成“华雄”。因此,我们现在称他为华雄的话,这都是错误的叫法,是脱离于历史人物,虚造出来的一个人名。
而华雄为什么会被后人所知晓呢?他只不过是董卓帐下的一名武将,武功在那个社会也不算用猛,在小说中出场次数也不多,却被人知晓,那是因为“温酒斩华雄”这个典故,使华雄有所名气。
针对东汉末年的历史,官方上的记载的话,那就是《三国志》,而到了明初出现了小说,罗贯中曾写了演义小说《三国演义》,其中对很多原有的故事情节有所修改,有人评价这部小说是“七分真实,三分虚假”。可见,为了丰富小说里的人物形象,是可以虚假原有的历史情节。对于华雄是被何人斩杀这个问题,两者都有所区别,而历史上的华雄到底是被谁斩杀呢?那我们就得依照《三国志》的论述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当中,关于华雄的故事有很多跟原有的历史相差甚大,是作者再次创造的产物。书中提到华雄身高9尺,其身材魁梧,可谓是一员猛将。在小说的第五回,华雄率军攻打十八路诸侯联军,成功偷袭了孙坚的部队,并斩杀了其部将祖茂。后来,诸侯还派遣了两员大将,都被华雄所砍杀,正当诸侯手足无措的时候,一个名不经传的人出场,那就是关羽,这也是关羽的首次登场,为了烘托他的人物形象,在温酒之余,就将华雄斩杀。
很明显,这段描述只是符合小说的叙述描写,而作为真正的历史,不可能是这样的。第一,刘备当时还没依附于公孙瓒,那么关羽等人怎么可能会前往洛阳,这时候,他们应该还身处于下邳。第二,当时各路诸侯都畏惧董卓的西凉军,唯独只有孙坚的兵马越战越勇,敢于首先面对董卓的攻击,孙坚是在阳人战役中,大败董卓军,并斩杀其部将华雄。第三,史书上并没有多少对华雄武功的描述,到了小说中,为了衬托出关羽的武功高强,只好赋予他不错的武功,这些都只不过虚构的情节罢了。
综上所述,历史上斩杀华雄的人,那就是孙坚。
华雄怎么死的
华雄东汉末年的名将,他是董卓手下的武将,官拜都督,出生年月不详,死于公元191年,是在董卓军和孙坚军的大战中被孙坚所斩杀。而在罗贯中的历史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中,华雄是被刘备的二弟关云长所杀,并且流传下了关二爷关于“温酒斩华雄”的美谈。
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,华雄怎么死的呢?根据陈寿所著《三国志》所记载,华雄是被当时的长沙太守孙坚杀死的。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罗贯中改动了其中的情节,为了突出关羽的勇猛善战,而设计了其“温酒斩华雄”的情节,但是根据史料上记载,当时的刘备军马是没有到达幽州的,所以关羽更不会在洛阳外围斩杀董卓军中的大将华雄了。
那么董卓的军中大将华雄怎么死的呢?他是死于孙坚军队的追击。在关东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之后,孙坚也不落人后,一直到鲁阳和袁术的军队会了师。但是关东州郡的军队都害怕董卓军的威名,也怕董卓军中吕布、华雄等猛将的威势,所以基本上都是按兵不动,整日在帐中饮酒作乐。
但是孙坚在受到董卓军徐荣的进攻之后率领几名亲信逃出了包围圈,之后沿路不断收集散兵游勇,此时董卓派出了自己的三名大将去追击孙坚,他们是吕布、胡轸和华雄。但是吕布和胡轸向来不合,吕布为了给胡轸捣乱,使得军中士卒人心散乱,孙坚趁机反过来追击董卓军。在追击途中便把华雄给斩杀了。
史籍记载
《三国志卷四十六·吴书一·孙破虏讨逆传第一》:
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,轻骑数十先到。坚方行酒谈笑,敕部曲整顿行陈,无得妄动。后骑 渐益,坚徐罢坐,导引入城,乃谓左右曰:“向坚所以不即起者,恐兵相蹈籍,诸君不得入耳。”卓兵见坚士众甚整,不敢攻城,乃引还。坚移屯梁东,大为卓军所攻,坚与数十骑 溃围而出。坚常著赤罽帻,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。卓骑争逐茂,故坚从闲道得免。茂困迫,下马,以帻冠冢闲烧柱,因伏草中。卓骑望见,围绕数重,定近觉是柱,乃去。坚(孙坚)复相 收兵,合战于阳人,大破卓军,枭其都督华雄等。是时,或闲坚于术,术怀疑,不运军粮。[2]
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孙坚参与讨伐董卓之役时,为徐荣击败、逃跑,后来收拾败军,在阳人进行戏剧性的大反击,大破董卓军,并将华雄击败枭首。此外《资治通鉴》里亦有孙坚将华雄枭首的记载。